•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 医保指定医院
0930-6212297
医院新闻

【州人民医院建院70周年主题征文系列作品选】 ——从老杨大夫到小杨医生

2022-12-29 20:24:54 77次
手机端浏览
字号:

  〔编者按〕从1952到2022,70年来,一代代州医人笃行致远、守正创新,始终秉承“厚德、精医、创新、奉献”的院训和“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主体,办人民满意的医院”的办院宗旨,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卓越成就,竭力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生动展现建院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州人民医院发生的巨大变化,我院特举办以“杏林春暖七十载,悬壶济世万里路”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为建院70周年献礼。现展示部分优秀作品供大家赏析。

 

从老杨大夫到小杨医生
作者:杨笑萱(上海交大医学院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治麻醉师)

  58年前,我的母亲出生在州医院;38年前,我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州医院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33年前,我在州医院出生,巧合的是,接生我和接生我母亲的是同一位助产师。由此,我不仅成为了州医院的子弟,州医院也在我的成长路上留下了温暖又深刻的印迹。

  自打我记事起,我家就住在州医院的家属院。彼时的家属院是建在住院部前面的几排平房,我家是尽头的一间。爱热闹的我喜欢串门儿,一大早就去看邻居家里的小婴儿、饭点儿跑去隔壁家里说自己饿了蹭好吃的、冬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堆雪人……和颜悦色是我对院子里的医生护士叔叔阿姨的第一印象。

  7岁那年,我家搬到了州医院新修的家属楼,我家在二楼,从阳台望出去就是住院部,父亲值夜班不能回家吃饭时,就对着阳台喊一声告诉我。估计也是从那时起,医生一定要坚守岗位不能离开成为了我对这个职业的第一认识。而和院子里其他小朋友一起嬉戏玩耍的时光组成了我快乐的童年,我还记得楼下住的双胞胎哥哥叫哈三和胡塞,他们的妹妹叫马三妹;还有毛正哥哥,学习成绩很好;四楼住的是陈晨哥哥,他家有个大鱼缸;还有女汉子赵艳丽、还有姜明文、马丽娜、王漾,当然还有我最常串门儿的瑾瑾姐姐和琼琼……有一年,年长的几个大哥哥到各家“游说集资”,搭了个水泥的乒乓球台子,成了大人和小孩子们热门地儿,闲暇时都会来两手,冯院长爷爷有时也上场切磋,十分亲切。后来,崭新的住院部和门诊大楼拔地而起,我家也搬离了那个两栋楼组成的家属院。但每当听人说起州医院的某某医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时,我总有种自豪感,因为他们是我的邻居、是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我想我对治病救人的崇敬感也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吧。

  2007年高考结束,在父母和老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医学专业,来到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后考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去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联合培养。这一离乡就是15年,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每每回家都能感受到州医院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整体搬到了新的院区,从硬件和软件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又被评审为三甲医院,是全州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三甲综合医院,我听说后也跟着高兴了许久。父亲有时笑言:“我们现在招的年轻人也都是研究生,不比你们上海的大医院差哦!”

  如今的我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麻醉医生。由于地域差异,北方叫大夫,南方叫医生,家里同时有了老杨大夫和小杨医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患者服务。COVID-19疫情以来,州医院始终冲在保卫生命健康的第一线,我家也经历了父亲住在医院闭环工作不回家、母亲在高温天穿着大白核酸采样、我在手术室为阳性病人手术上麻醉的特别时期,我们还常常在电话里交流防护心得。虽然都很辛苦,但老杨大夫总是很乐观,鼓励小杨医生坚持就是胜利。如果说是父母在我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那州医院就是让种子萌芽的土壤。我很自豪见证了她的飞速发展,也衷心祝福州医院能越来越好,为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预约挂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