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中国卒中学会发布2022年“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是:识别中风症状,把握宝贵时间。
卒中(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发生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因卒中而残疾,患者家庭将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痛苦。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每年正以8.7%的速度快速增长,位居国民死因的首位。
发生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但如果卒中症状能够被早期识别,患者在发病4.5小时之内被及时送达有救治卒中患者能力的医院,得到规范的血管开通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良好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挽救。因此,及时发现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越早发现,越早诊治,治疗和康复效果也就越好。
2021年7月,中国卒中学会在第七次学术年会期间正式发布了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FAST口诀”,前5个字母各代表一个早期症状,最后1个字母是提醒一旦发现卒中症状,就要马上拨打急救电话,立刻就医。
“B”——Balance是指平衡 | 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
“F”——Face是指面部 | 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
“A”——Arms是指手臂 | 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
“S”——Speech是指语言 | 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
“T”——Time是指时间 | 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
我州总人口大约在230万左右,每年大约有4600人罹患脑卒中。因此,建立全州系统性快速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刻不容缓。为此,州人民医院于2019年顺利通过卒中防治中心评审,同年10月份向国家卫健委申报高级卒中中心,经复一年多的努力,于2020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卫健委脑防委评审成为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又经一年的艰苦奋斗,于2021年6月5日正式被国家卫健委脑防委授牌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
2022年,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结合医院防控实际制定优化了疫情期间我院卒中救治各项流程,卒中绿道建设进一步规范,同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目前,我院已能开展国家脑防委要求的卒中治疗各项适宜技术中的90%,且疗效显著。与此同时,我院卒中中心竭力帮扶、指导区域内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卒中防治中心,并和区域内各级医院共同建设卒中网络医院,截至目前,全州八县市医院经省卫健委评审均已建成卒中防治中心,我院卒中中心辐射全州各县市医院的卒中救治网络基本形成,并牵头成立了全州卒中联盟。通过卒中微信群,120急救系统等即可转诊复杂疑难危重的脑血病患者,下转病情稳定的卒中患者到基层卒中网络医院接受继续治疗。
卒中联盟专家定期对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业务培训,以学术讲座、业务指导等方式开展卒中识别和救治适宜技术指导,努力实现卒中患者的标准化救治。我院还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到公共场所、社区开展卒中健康教育,联合县、乡镇医院,以社区、乡为单位开展卒中健康教育及筛查,与社区医院、康复中心联手培训社区相关人员,发展社区志愿者,组建由医务人员、社区医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组成的联合筛查小组,开展筛查、预防、健康教育等活动。目前,各县医院通过培训已常规了开展静脉溶栓、高血压脑出血的规范化治疗。
创建卒中中心以来,我院不断建立和优化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开设卒中急诊门诊、筛查门诊,定期召开质控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及流程,已完成静脉溶栓221例,高血压脑卒中手术379例,高选择性血管内溶栓、取栓、颅内支架置入等介入治疗51例,动脉瘤加闭,介入栓塞等手术治疗68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3例等卒中适宜技术,治愈率可达90%,疗效明显,显著降低了卒中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
2022年,我院卒中中心已完成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70例(较去年增长了20例),静脉溶栓DNT时间中位数50分钟(较去年缩短了12min),动脉取栓治疗21例(较去年增长了10例),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3例。在出血性疾病方面,2022年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01例,其中手术治疗130例,较去年增长20例;并开展新技术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使此类手术更加微创;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5例,较去年增加5例;开展动脉瘤栓塞治疗13例,夹闭手术2例;全年TCD筛查人数878例;颈动脉B超5867例比去年明显增多;并常规开展了CTP,为超出时间窗的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评估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脑卒中患者来讲,4.5小时黄金治疗时间窗尤为重要,州人民致力于让“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院卒中中心将进一步优化绿色诊疗通道建设,缩短就诊时间,使脑卒中患者在最短的时间接受更精准的治疗,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