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重黑暗的背后,有一线拂晓的光,我们相信抗击疫情的拂晓就在不远处——题记
特鲁多墓志铭上有一段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除了技术上的治疗,普通百姓的心中往往还期望来自医者的“安慰”。如果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时刻践行“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患关系就能保持理想的状态。大疫当前,患难见真情,我州各族人民一家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携手并进,织起一道阻挡病毒、抵御疫情的防护网,共同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在广河县定点医院的隔离病房里,医护人员除了有条不紊的进行每日环境消杀、出院入院患者收治转运、病区清洁整顿、物资发放、观察病情,测量生命体征、采集核酸等常规工作外,还要对患者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4小时的温暖和治愈的力量时刻在线,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用朴实的话语、简单的手势、脸上的微笑守望相助、彼此照亮,这是共同击退病魔的力量,是医务人员坚守一线的信念之源!多次执行新冠疫情防控任务的苏美丽护士长讲述了发生在广河县定点医院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病魔无情,但战胜病魔的过程却洋溢着爱、播撒着爱,是那么真切、那么温馨……一个独自来病区的8岁小男孩,刚来时不和护士交流、不吃饭、不配合核酸采样,大多时候把自己捂在被子里哭,十分排斥和抗拒医护人员,值班护士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应急区的医生。马玉琳主任从小孩子爱玩、喜欢吃零食的天性发起“攻击”,联系广河县中医院马伟院长送来了小男孩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当护士们把玩具和零食送到小男孩手上时,小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并轻轻的说了句谢谢,这是他入院以来第一次说话。之后每天,医护人员都对小男孩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贴心指导生活,耐心培养防疫小知识,让他每天和家人视频通话,通过各种人文的方法一步步打开小男孩的心扉。现在,那个刚开始只会躲在被窝里哭鼻子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活波调皮小男子汉,开始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病情正在好转。还有一个独自来院区的小女孩,其父母在方舱医院,为了打消小女孩的恐惧,让她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人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陪小女孩与父母视频通话,不但消除了父母对孩子的牵挂,也帮助小女孩战胜了独自住院的恐惧心理,病情在逐步的好转。
病区还有一个82岁高龄的患者,患有脑梗塞后遗症、高血压等,平时多卧床,站立时需要有人扶着,刚住院时很焦虑,一是感觉自己成了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很恐惧。二是身边没有家人陪伴,而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三是担心基础病的治疗会受影响。应急区的省上专家和医护人员非常重视这一特殊情况,随时在关注老人病情变化,老人洗脸、吃饭、上卫生间都安排护理人员全程陪伴帮助。有空就陪老人聊家常,耐心告知老人身体状况,缓解焦虑情绪。通过精心治疗和护理,老人身体各方面情况都逐渐平稳。医护人员每次进病房时到他都会说一句“给你们添麻烦了,谢谢你们了。”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总是患者在被医生治愈。但对于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不仅仅是他们在治愈、帮助患者,患者也在“治愈”他们。尤其是在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疫情下,患者一句真心的感谢、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纯净的微笑都能温暖他们,治愈他们一天的疲劳。
“黑暗会过去,阳光正在赶来的路上,将要给我们带来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我们会用誓言和行动见证深夜消失的痕迹,用信心和力量迎来黎明第一束阳光!我们终将会战胜疫情!”这就是我们医护人员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