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25年的全国宣传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深感这个主题的分量与意义。每当面对患者渴望帮助的眼神,我都在思考: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可及、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给出了明确答案——我们需要共同构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心理服务像普通医疗服务一样触手可及。
一、2025年精神卫生日的双重焦点
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主题定位为“人道主义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健康”,而我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一全国宣传主题。两个主题看似不同,实则相辅相成。危机事件会给亲历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冲突和灾难影响地区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的主题下,我们既关注普通大众的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也不会忽视危机事件中受影响的人群。这体现了精神卫生工作的全面性和包容性。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心理挑战与应对
心理健康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挑战。
婴幼儿时期,养育方式不当可能带来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至关重要。
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则常面临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近年来,网络成瘾、过度节食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我们需要帮助青少年学会调节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中青年群体的心理挑战多与工作和家庭相关,如工作压力、婚姻危机和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是关键。
老年人则要面对退休、空巢、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鼓励他们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参与社会活动,有助于维持心理康宁。
三、认识常见精神心理问题
焦虑症和抑郁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几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焦虑症并非普通的紧张情绪,而是持续性的焦虑、紧张不安。患者常常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担心,并处于过分机警的状态。认识这些症状是寻求帮助的第一步。无论是焦虑症还是抑郁症,都是可防可治的。早期评估和积极治疗至关重要。
四、实用心理健康素养指南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建议大家培养以下心理健康素养:
1.适量运动不仅有益身体健康,也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
2.出现心理问题时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而不是软弱的表现。
3.睡眠问题可能是心身健康的重要信号,不应忽视。
4.理解和关怀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为他们的康复创造支持性环境。
5.学习科学解压力的方法,避免采取逃避和消极的应对策略。
世界精神卫生日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行动的开始。作为精神科医生,我呼吁大家: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支持的社会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促进心理健康的一分子,携手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