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凌晨
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
我们经受灾难的洗礼
州人民医院急救医疗队闻令而动
第一时间挺进震中
在刘集乡阳洼村
于1点31分开始忙活
“看到阳洼村的时候,我们为眼前的一切感到震惊,就听见人群发出一阵惊喜的喊叫,‘医生来了、医生来了……’随即,有人已经冲过来,拉住的我的胳膊边走边说‘大夫,好多人受伤了,快跟我走。’他们不少人身上都有血迹,衣着单薄,有些披着毛毯、被子,还有一些人挨家挨户找人……”张作山医生无法忘记那天晚上的场景。
地震发生后,州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应急救治体系,12月19日00:20,副院长魏学全带领院外医疗救治组第一急救小组医生张作山(组长)、马明,护士徐军平、王海军,120司机赵国民赶赴积石山。“大灾面前,我们医务工作者就是冲锋队,即使余震不断,我们也要坚守在一线,我们早一分钟到,伤员就多一分生的希望。”魏学全在车上给大家做思想准备。路上,他们得知刘集乡灾情严重,大家心里五味杂陈,来不及害怕,只想着伤员多不多?严不严重?
到刘集乡政府后他们被安排到灾情最重的阳洼村,从乡政府出发走了1公里左右,前面的路全被堵死,车辆无法前行,大家背着急救用品下车步行。由于那边村庄多,住户零散,医疗队不得不分组行动,当时眼前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路面全是厚厚的雪或结成的冰,估计走到天亮也找不到一个村庄,担心延误救治时机,救治组想方设法联系人从村子那边接应,在这途中,路面被滑坡的石头土块覆盖,他们就手脚并用爬过去,遇到倒下去的大树,就从树底下钻过去。就这样,走了好长时间,终于与安排的村民接头了,又走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终于看见光了。
张作山和徐军平到阳洼村6社第一眼看到的全是坍塌的房屋,废墟,没有一个完整的。来不及想太多,张作山迅速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现场筛查,初步评估病情轻重,徐军平为受伤患者做包扎止血,为骨折的伤员进行临时固定,同时与村支书对接做好伤员登记,为下一步转运做好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伤员主动上前帮忙,没有受伤的人组织起来挨家挨户找人。虽然很多外伤得到快速处置,但还是有很多重伤员需要送往医院,正在他们内心一片焦灼时,忽然有个村民喊道:“看,解放军把道路打通了。”,救护车很快来了,他们按照伤情轻重陆续把伤员转运出去。让他们深深感动的是受灾群众的自觉行为,没有一个人抢着要求救治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大家不谋而合的让我们先为伤情最重的人救治,这种不谋而合可能是我们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吧。确保再没有人员伤亡后,他们得知另一组医生那边人员伤亡多,二话不说,没歇一口气,直接跑那边去救治,结果,走到一半,只听见那边的医生汇报说,一个病人压伤严重,已经瘫了,还有两个已经身亡。那天夜里,他们从一个社到另一个社,对所有伤员展开地毯式筛查,确保不落一人。
黎明时分,魏院长接到通知说刘集乡卫生院重伤员多,让他们迅速返回,二话不说,没歇一口气,他们直接向卫生院奔去。到卫生院后他们看见的全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这是他们走后医院安排的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医疗队成员,他们已经在卫生院展开救治。评估、救治、转运……我院四支医疗队在刘集乡卫生院救治伤员25人,帮助转运10人。虽然已经过去几天,但徐军平仍然历历在目。她记得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害怕的直发抖,直说全身疼,不能动弹,查体发现只是多处软组织损伤,但情绪已经濒临崩溃;陈家村有个武警搜救出的重伤员是个小男孩,医疗队在给予他氧气吸入、心电监测时,小男孩很淡定,不哭不闹,通过一番询问,才知道那是一个留守儿童,他才9岁,爷爷重伤已被拉到医院,家里只剩奶奶和2岁的妹妹,他因为担心家里的奶奶和妹妹一直不声不响,后来才说腿疼的不能动,徐军平怕一路颠簸会加重病情,一个劲的抓着孩子,不停的给他盖被子,孩子说想尿尿,当时那种条件,没有任何可以接尿的东西,最后他们用一个有破洞塑料袋接尿……
“这次抗震救灾对我院应急救援体系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大灾大难面前,州人民医院应急队伍快速反应,组织有序,经受住了考验。尽管余震不时发生,但救治组始终顶着余震,为每一位伤员包扎、敷药、缝合、解释,不仅为伤员解除伤痛,还要为他们缓解紧张情绪,疏导地震带来的恐惧与焦虑,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州医人不计个人得失,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战斗精神。”魏学全告诉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