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所谓“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因阳虚、外感六淫之邪而导致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阳气旺盛,病情有所缓解时,辨证施治,适当的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增强抗病、祛邪能力,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来临时再发作或减轻其症状。冬病夏治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在夏天时治疗和预防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
“三伏贴”是利用夏季穴位开阖、经络疏松的原理在三伏天达到养阳的目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趋于机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有利于药物渗透,有助于邪气外驱。因此,在三伏天进行穴位贴药,可通过经络内传,气候、穴位、药物三者共同作用,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对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都有不可低估的效果。尤其是对患有鼻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阳虚体质的患者更为适宜。
对于各种阳虚、过敏性、慢性复发性病症,只有重视“治未病”及长期调体质,才有机会“断根”,使病情得到彻底控制和改善,而不只是短时间的治标缓解。此时抓住冬病夏治时机调治,就是很好的养生手段。
“三伏灸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灸法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脉脏腑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在灸法后通过特殊调配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适宜人群
1.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
2.关节类疾病:颈肩腰腿痛、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3.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等;
4.儿童反复长期咳嗽,小儿虚弱多病、体质偏寒等;
5.调理类:亚健康人群如平素易感冒、体虚、易疲劳、精神状态差,平素四肢寒凉怕冷,空调病,免疫力低下等。
禁忌人群
1、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
2、患有接触性皮炎的患者;
3、6个月以下儿童,妊娠期妇女;
4、严重心脏疾患、瘢痕体质、严重皮肤病、糖尿病。由于个体皮肤耐受性不同,贴敷时间不同,一般成人4-6小时左右。儿童皮肤娇嫩,不宜长时间应用刺激性药物,贴敷时间也适当缩短,30分钟-2小时为宜。
贴敷时间:
第一贴:2023年7月11日
第二贴:2023年7月21日
第三贴:2023年8月10日
伏九贴敷3年为一个疗程,疗效与疗程成正比,久病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快预约起来吧,针灸理疗科专家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王娟,州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治疗中,她始终把握阴阳平衡,追求针灸治疗务必使机体阴阳虚损盈溢恢复本态,坚持针药结合,内外兼调。擅长针灸、董氏针灸、穴位埋线、火针、浮针及中药辨证治疗颈肩腰腿痛、面瘫、耳鸣、带状疱疹等神经痛、中风偏瘫、单纯性肥胖、失眠等。具备一定临床研究能力,主持科研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现任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临夏州针灸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医院协会康复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整合医师分会康复与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
梁小龙,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临夏州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发表学术论文5篇。先后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进修学习。获得甘肃省针灸学会年度先进个人、州人民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实习带教老师等荣誉称号。本着“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的针刺理念,“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西医并重,针药并举,辨证论治面瘫、中风后遗症、眩晕、头痛、颈椎病、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针灸科常见病及各种疼痛性疾病。
温馨提示
贴敷地点:州人民医院儿童病区3楼针灸理疗科门诊
联系方式:李医生:18894101228
张医生:18993028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