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角落这个地方,爱情已将它久久遗忘......”这是80年代初风靡一时的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主题曲中的歌词,歌唱了一代青年勇敢面对爱情的故事。在州医院也有一处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位于医技楼顶的制氧机房,那是医院最不起眼的地方,很少有人关注,也很少有人去制氧机房。制氧机房3名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全方位、全天候保证州人民医院1485张床位的临床用氧。
医用氧气作为生命支持系统,在医院运行中不可缺少、也不能缺少,它在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促使患者康复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冠病毒“乙类乙管”,来州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迅速增加,截至目前已日均收治1300人左右,这些住院患者大多都要吸氧,氧疗成了他们必须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很少有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想过医院的氧气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被第一时间输送给患者?我院制氧机房的制氧系统主要有4台制氧机、4台大空压机、2台小空压机及中心吸引系统组成,全系统采用医用分子筛制氧。该系统通过高效空气压缩机把空气压缩到0.55MPA后,经过滤器除油、除水净化后进入制氧主机。制氧主机由2个装满制氧专用吸附剂的吸附罐组成,其中一个吸附罐处于吸附状态,另一个处于再生状态,2台吸附罐依据PLC的控制指令,周而复始交替完成吸附和再生,该过程无化学反应,是极其安全、环保的物理吸附,就这样源源不断地产出大量合格的临床医用氧气,产出的氧气再送入氧气储罐,经过稳压后通过中心供氧管道系统24小时不间断地为全院1400多张床位提供高纯度用氧。因此,制氧机房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当然如果制氧机房管理不当会发生超压、缺氧窒息、受限空间、低温损伤等危险事件,最严重的是设备压力超过最高使用压力,发生超压爆炸,随时危及医技楼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每当遇到停电、减压装置、管道故障等突发事件时,制氧机房工作人员必须立即关闭氧气输出阀门,停止分子筛制氧机组工作,及时通知临床各科室及时改用瓶装氧气,并上报设备科后迅速通知维保单位进行维保,力求最短时间内恢复临床氧气供应。制氧机房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在楼顶工作,冬天室内温度低,夏天又是酷热,全天24小时伴随着机房噪音。但他们从不抱怨,自觉服从制氧机房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岗位,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心,按照操作规程熟练操作设备,按时做好运行记录,做好每日的检查,每隔2小时检查冷干机、空压机、空气表、纯度仪、流量计、储气罐压力、各过滤器、汇流排的运行情况,3名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
目前我院1台制氧机每日制氧30m3/h,4台制氧机共制氧120m3/h。通常全院日氧气用量70m3/h,制氧中心月供氧量34720m3。近期随着呼吸科住院患者的增加,临床用氧也骤然攀升,最高时临床用氧量达180m3/h,仅过去的12月份一个月供氧量就高达104160m3,是平常供氧量的3倍。正常时候他们一周上4个夜班、4个白班,连续工作48小时轮休1天。最近由于全院用氧告急,工作时间调整到24小时值班值守,哪怕感染新冠高烧,浑身酸痛,乏力,他们也顾不上自身状况,奔走在制氧机房、地下温控室、各临床科室,苦撑到天亮。为了缓解肾病科、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急诊科等科室的用氧需求,制氧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为重点科室每日配送氧气瓶来缓解用氧压力,解决实际困难,这为本就已超负荷运转的制氧机房工作人员带来了更加繁重的工作压力。最苦的莫过于每隔2小时就往临床各科室推送重达70kg的钢瓶氧气和二氧化碳,由于人手不足,平均每天运送5-6趟,需要搬运差不多4吨左右的氧气瓶,一天下来苦不堪言。这仅仅是身体上的负担,最让他们费神的是运送过程中的安全,因为钢瓶中的压缩氧气压力极高,在搬运、储存过程中,稍有操作和管理不当就会发生意外事故。看到49岁的王宁平送氧艰难,90后鲁仲烈都会跑上前去主动帮助师父多送几趟,送到后还要调剂流量表,一趟下来汗流浃背。组长白伟在全市供氧紧张的那段时间,怕耽误临床患者,自己开车去氧气厂拉运急用氧气,哪怕凌晨3、4点他也会第一时间转送,油费自己消化,而且从来不给科室领导反映困难,怕给科室运行造成压力。他们是州人民医院平凡岗位上工作人员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待遇没有临床专业人员高,地位也不如行政科室工作人员,但他们对医院的发展功不可没、不可替代。还有那些同样具有付出精神,而被遗忘的电梯班、木工班、电工班、管道班、锅炉班、保洁、保安等总务后勤人员,因为他们的“硬核”保障,才有一线医护人员心无旁骛的冲锋在前!
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