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海(州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主任医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我国正在迎来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波感染。在真实世界中,这波感染过后究竟会有多少人会被感染,有多少人会因新冠病毒感染和由此引起的基础疾病加重而死亡,现在还是个未知数。目前美国正在经受第九波次新冠病毒感染,同时流行的还有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日本正在经受第八波次新冠病毒感染,一个新的流感病毒正在席卷俄罗斯,春节之前的这段时期将是不同寻常的时段。
尽管新冠病毒经过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的多次变异,作为变异位点的刺突蛋白序列靶点已接近饱和,继续大量变异的可能性不大。截止2022年12月15日,全球已经有630多万人死于新冠病毒感染,仅在美国就有超过108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可能会在明年或者后年的某个时间宣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结束,但这个疾病在地球上完全消失的可能性很小,会变成流感样的季节性传染病,将在每年的某个时期造成不同规模的全球流行。也不排除病毒再次感染动物,获得新的变异位点,再次传播到人类的可能性。我国已经把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开始进行乙类乙管,不再进行社会面上的“动态清零”,把防控重点转向危重症的救治和降低死亡率,这是我国防疫政策的巨大转变。经过三年“动态清零”,我国成功避免了数百万人的死亡,事实证明这个决策和措施是正确的,是可以载入新冠肺炎抗疫史册的。在奥密克戎重症率和致死率降低后选择放开和与病毒共存是正确的选择。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个人和家庭,如何在新的防疫政策和疾病流行面前做好防护,对感染的家庭成员进行有效保护和治疗,防止转变成重症、避免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未来要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新冠病毒感染后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肯定是存在的,它不仅会加重和恶化原有的基础性心脏疾病,也会感染心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流行病学证据不多,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对目前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和防控之我见
我们正在经历大面积新冠病毒感染,我自己和周围的亲朋好友全部都经受了奥密克戎病毒的感染,有的已经康复,有的还在经受全身肌肉剧痛、呼吸道咳嗽症状和失去味嗅觉的折磨。我无法断定这些感染者会不会遗留后遗症,一切都是未知数。在今年10月至12月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对近1000例感染者进行了电话、微信随访,发现几乎100%的患者有症状,其中95%以上症状明显,甚至很重。这些症状包括发冷发热、嗓子痛、全身肌肉剧痛、头痛、极度乏力、腹泻、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味嗅觉丧失、听力减退等。其中一些老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感染后不幸去世。我第一次感觉到这个疾病同流感和普通感冒有巨大差距,不能划等号,对于奥密克戎我们不害怕也不可能不被感染,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要确切了解全球的感染和死亡人数是很困难的。各种媒体上关于奥密克戎病毒流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也很多,但很多都缺乏大数据及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缺乏可靠性、精准性。我认为日本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资料有一定医学参考价值。2022年12月21日,日本负责卫生健康事业的厚生劳动省公布了最新奥密克戎病毒致死率的调查数据报告,从结论上来说,奥密克戎病毒致死率已经十分低下,接近于病毒性流感的死亡概率。调查报告显示,以80岁和80岁以上老年感染者死亡率为例,在2021年7-10月的第5波疫情期间,感染者的死亡率为7.92%,当时流行的是德尔塔病毒。而在2022年7-8月的第7波疫情期间,因为流行的是奥密克戎BA.5,死亡率已经降为1.69%。两者相比,死亡率已经相差很大。最大的原因是奥密克戎病毒大多已经不在攻击肺部,病毒毒性出现下降,与接种疫苗关系较小。与此同时,80岁或80岁以上老年人季节性流感感染者的死亡率为1.73%,与奥密克戎病毒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调查报告称,2022年7-8月分,在奥密克戎病毒流行时,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数据分别是:50多岁年龄段为0.02%;60多岁年龄段为0.07%;70多岁年龄段为0.34%;80多岁年龄段为1.27%;90多岁年龄段为2.60%。其中在青少年和中年年龄段中,只死亡过1名30多岁的男子,被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性心肌炎。日本疫情专家委员会会长、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长胁田隆字表示,死亡率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奥密克戎病毒毒性的弱化;二是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的增加;三是疫苗接种率的提高。根据这些数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支持和期望日本政府将新冠病毒感染从目前的“2类”传染病降为“5类”传染病管理。但不少日本专家认为,这一降级计划还为时过早,因为新的BQ1.1病毒已经在日本出现,东京首都圈的人群感染比例已经超过了40%,预计到1月中旬,BQ1.1病毒将会取代奥密克戎病毒,成为全国主流流行病。根据目前的观察,BQ1.1病毒的传播力是奥密克戎病毒的2倍,重症化率与致死率还在调查中,估计与奥密克戎病毒相近,但是还有许多病原因素有待观察。
根据我掌握的资料,我认为新冠病毒感染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灾难事件,决不能轻视,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防控,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把死亡率降低到最低程度。我不同意把新冠病毒感染与流感和普通感冒相提并论,甚至把这个病叫做“新冠感冒”。因为从医学角度而言,新冠病毒感染是一个全新的传染病,它的致死率、传染性和症状体征远远强于流感和普通感冒,它会导致味觉、嗅觉和听力减退,说明具有一定的噬神经毒性,这是流感和普通感冒所不具备的。从病毒学分类上,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和普通感冒病毒不是同一种类型。因此,把新冠病毒感染简单的说成是感冒,会误导民众,降低百姓对这个疾病的防控意识和重视程度,不利于疫情防控。我要特别强调,新冠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医疗灾难,它不是流感,更不是普通感冒,它对人类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决不能简单的把它当成感冒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结束前,任何国家不能放松对这个疾病的防控,只是防疫政策在不断优化。作为家庭和个人,决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放松对这个疾病的重视程度,因为对大部分感染者而言,它不是问题,但对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它仍旧是一个隐形威胁。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家庭成员被感染,全家人被感染的概率几乎为100%。如果个别家庭成员感染后不幸去世,对家庭而言将是一个悲剧。因此,不管国家防疫政策如何调整,做好个人和家庭防护很重要。
二、如何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心血管并发症
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症和死亡原因有这样几种:一是病毒直接感染肺、心脏等脏器,导致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二是感染导致一些基础性疾病加重、恶化,直接性致死;三是目前还未知的一些并发症和后遗症。所有的流行性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上呼吸道病毒和肠道病毒感染都会侵扰心血管系统,诱发心肌炎,也会引起基础心血管疾病加剧恶化,新冠病毒感染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来说明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和基础心脏病加重的情况。最近的某自媒体披露了一部分年龄小于40岁的新冠感染者在恢复期运动或休息时猝死,这些死者是否死于病毒性心肌炎或其它心血管疾病,真实性无法证实。国内的一些心血管专家已经在公共媒体呼吁民众和医疗界重视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性病毒性心肌炎的问题。作为一名心血管病医生,我也在持续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新冠病毒感染后对心脏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诱发原有的心血管疾病急转直下;二是病毒直接感染到心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这两种情况都会引起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患者直接死亡或间接猝死。如果新冠病毒感染诱发和加重了原有基础性心脏病,需要接受专科医生的会诊和治疗。下面我重点谈谈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性心肌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人体很多器官细胞内分裂和复制。早期的新冠病毒主要攻击肺、血管、神经等系统。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似乎主要攻击上呼吸道、肌肉、神经等系统,引起上呼吸道异常症状、全身肌肉剧烈疼痛、嗅觉味觉减退和头痛等症状,部分还会攻击肺部引起间质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新冠病毒也会感染心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但常多见于40岁以下人群。在第一波大面积感染结束前,我们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感染者会发生新冠病毒相关性心肌炎,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死于心肌炎。但根据现阶段国内外资料,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性心肌炎是导致40岁以下感染者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原因。根据有关研究数据和我个人的临床经验,儿童的新冠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病毒直接感染心肌细胞引起,在出现感染症状的同时,发生心肌炎临床表现。如发冷发热、全身肌肉痛、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率增快,气短、心律失常、心脏增大和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增高等。此时标志病毒载量的ct值小于38以下,核酸和抗原检测多为阳性。而成年人的新冠病毒相关性心肌炎多半与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后的心肌损伤有关,这时体内的病毒可能已经全部或部分清除,机体处于恢复期,ct值可能大于38,核酸和抗原已经转阴。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心动过速,胸闷气短,乏力,各种心律失常,心肌标志物升高,少数患者会猝死。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儿童,如果感染症状重,ct值小于38,应尽早给予Paxlovid抗新冠病毒药,辅助治疗药品有维生素C、辅酶Q10、牛磺酸钠颗粒和黄芪中药制剂等。如果心肌标志物增高,有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可以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利尿剂和沙库巴去坦等药品。成人和儿童患病毒性心肌炎一定要卧床休息,成人也可给予同儿童一样的同类药物治疗,如果ct值小于38,核酸和抗原阳性,尽早启动Paxlovid治疗。如果有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现象,尽早给予心衰新四联药物治疗。一旦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运动导致的猝死和心力衰竭恶化。
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病毒性心肌炎症状轻微,不会引起患者重视,临床体征可能仅仅只有第一心音降低、室性早搏和窦性心动过速等,心肌血清标志物是正常的,容易被临床医生误诊。随着病毒在体内被清除,免疫应答逐渐减轻,绝大部分的病毒性心肌炎会自愈,一般不会留下任何心脏后遗症,极个别可能会进展为扩张性心肌病。
三、如何继续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在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全球新冠病毒感染流行结束前,任何人不可放弃有效的防控措施。目前全球有700多个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流行,中国流行的变异毒株估计在50-70个,这些毒株中的部分类型具有更高的传染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流行好几波次的可能性非常大,一个人也有反复感染好几种变异毒株的概率。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如下预防工作:
第一,不管你已经感染过,还是未曾感染或者正在经受感染,必须要规范佩戴合格的N95口罩,做好家庭和个人的卫生,非必要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第二,如果你还没有被感染,要尽快接种最新研制上市的基因重组和微基因mRNA疫苗。我们以前接种的多半是新冠早期毒株的灭活疫苗,新冠病毒经过三年的不断变异,已经蜕变成全新的奥密克戎毒株,加上病毒本身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和疫苗的有效防护期(3个月),以前注射的疫苗并没有效阻断本次疫情大面积流行。根据我的研究,在临夏州医疗系统中,医护人员至少在半年前就接种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科兴公司和安徽智飞的全病毒灭火疫苗,但未有效阻止感染。虽然现有的疫苗无法完全阻断新冠病毒流行,但能有效降低感染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研究表明,对于80岁以上老人,如果未接种疫苗,感染奥密克戎后的死亡率为14.7%,接种1次的死亡率为7.16%,接种3次后的死亡率为1.5%,与未接种疫苗人群相比,死亡风险降低了9.3倍。虽然奥密克戎的致死率已经大幅降低,在全球范围内目前报道的死亡率波动在0.1%-0.6%之间,但仍然对中国这样的老年人口大国构成了很大威胁。因此,对未被感染的儿童、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全程接种疫苗非常必要。从12月22日开始,临夏市医院已经开始接种吸入性腺病毒载体重组基因疫苗,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应该尽快接种,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屏障。
第三,感染新冠病毒后一定要合理治疗,轻症者居家治疗,重症者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在家不可滥用抗生素、退烧药和没有研究结论的药品及保健品,防止带来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