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 医保指定医院
0930-6212297
医院新闻

【州人民医院建院70周年主题征文系列作品选】~~~一名“医二代”的州医情

2022-12-03 17:11:49 38次 供稿:鲁鑫婷 编辑:柴秀礼 审核:马丁援 发布:黄永辉
手机端浏览
字号:

  〔编者按〕从1952到2022,70年来,一代代州医人笃行致远、守正创新,始终秉承“厚德、精医、创新、奉献”的院训和“以患者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医院”的办院宗旨,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卓越成就,竭力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生动展现建院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州人民医院发生的巨大变化,我院特举办以“杏林春暖七十载,悬壶济世万里路”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为建院70周年献礼。现展示部分优秀作品供大家赏析。

我的州医情

作者:鲁鑫婷

  我,是一名医生,临夏州人民医院一名普通的医生;我也是“王老师的姑娘”,一名老退休的医二代。

  童年的时光,在跟随妈妈的无数个值班夜里度过。从小,爸爸就在为了生计奔波,一周见他的日子一个巴掌数都绰绰有余。于是,跟着妈妈上夜班成了我的归处,也是我童年里一段难忘而快乐的时光。

  记忆中的州医院,老住院部门前的核桃树总是在深秋里引人注目。无论是在住院部楼门前支起煤油炉生火做饭的病人家属,还是院子里打打闹闹的孩童们,只要有人站在结满核桃的树下瞄准目标,定会吸引所有人去哄抢,大家笑着、抢着,哪怕弄得双手乌黑最后也只是“一包水”,满足的笑容总会挂在在场的每一个人脸上。

  (原州医院托儿所内职工幼儿合影)

  记忆中的州医院,院子里有个小园子,红砖围起来的院墙里是许多像我一样没人照看的“医二代”。雷奶奶、杨奶奶总喜欢在门口站着看我们在院子里挖土,雷奶奶的不苟言笑让我总是不敢去靠近她,而杨奶奶总是操着一口“外地话”拉着胆小的我去带我“找妈妈”,最终的结果不是找妈妈,而是给我们大家分着剥好的煮鸡蛋,安抚着一个接一个哭闹的孩子。

  那时候,上了小学的我最盼望的就是妈妈值夜班了。每次夜班,我都迫不及待的跟着路队往医院走,而进了妈妈值班室门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写作业。不是我多么的爱学习,而是有很多的小伙伴在等着我玩啊!许多和我一样“无家可归”的孩子,总能聚集在一起,然后跑到家属院里去集结更多的子弟们!医院门诊楼梯的扶手是我们的滑滑梯,家属区里的小道道是我们捉迷藏的好去处,院子里的槐花是我们的小零食,当然,免不了让看守自行车的吴叔叔、王叔叔们驱赶我们。那时似乎没有保安,看守车子的叔叔们充当着保安的角色,一旦捉到偷盗自行车的偷车贼,一定会把他五花大绑的“示众”,让人心生敬畏。

  当然,也有担心的事啊!怕妈妈一夜忙碌,我不能和妈妈挤着睡在单人床上一觉到天亮;也怕医务科的李科长查房啊,怕他“面带愠色”,其实只是吓唬我问“干嘛来了”,我也会在听见敲门声时吓得趴到桌子底下不敢出来,现在想想真傻啊!

  稍大一点,不再那么爱跟着妈妈去值班了。因为那个床实在太小了,无法再让我和妈妈去挤了。只是偶尔还是喜欢在妈妈值班的中午去找她,只为了吃一碗医院大门旁的炮仗面,有时会续上一个“小牛”,而尴尬的是堂倌总是把续的面放在妈妈面前。那时的饭量真的挺好,也许是何大大做的饭太香吧!也难怪人家现在在餐饮业风生水起!

  上了大学,只能从妈妈口中听着医院的变化。盖了新楼,上了电脑系统,装了新CT,第一次听核磁还是爸爸去兰州做检查,而那时州医院也有了!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说:“现在病人越来越多了,以前上几个夜班都能织出一件毛衣来,现在连上厕所都要小跑着去!”给她打电话需要挑准时机,“非典”时候封校,想向妈妈寻求安慰,可电话接通了总是三言两语就匆匆挂掉,我也只能自我安慰:她在忙!

  如今,这样的场景又回到了我的身上。从刚上班时习惯于别人叫我“王老师的姑娘”,到如今的“鲁大夫”,每一个角色的转变,都倾注了每个阶段的努力!如今,越来越多熟悉的面孔已经离开了岗位;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了州医院。每个人都步履匆匆,但一切又是那么井然有序。岁月淡化了州医院曾经的风霜,让70岁的它荣光焕发、生机勃勃。

  70年,几代州医人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奋斗出如今的“三甲”;几代领头人精明强干、不惧艰险、守正创新,创造了州医院的辉煌!州医人定将继续秉持以“厚德、精医、创新、奉献”的院训和“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办人民满意的医院”的办院宗旨,笃行致远、奋发图强,风雨同舟、自强不息,书写州医院的华丽乐章!我骄傲,因为我和我妈妈都是州医人!

预约挂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