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在疫情上,但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尿毒症等重症要进行“生命接续”,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是这个群体的生命线,透析一停生命即止。疫情最严峻时,州人民医院承担了300多名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工作,占全州透析患者的70%。血液透析患者是一个庞大的流动群体,为了生存,患者每周2-3次往返于医院和家庭,接受透析治疗。作为疫情防控高风险专科,肾病科血液透析室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医院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神经。
梁维忠,肾病科主治医师,业务骨干,共产党员。妻子冯楠是本院妇科主治医师。肾病科、妇科日常工作非常忙碌,夫妻俩一个上夜班,一个下夜班,一周见面只有两三次,俩口子虽居一屋,却聚少离多,见了面也是匆匆数语,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2022年8月冯楠被抽调到方舱医院工作,梁维忠从外地进修结束回来,见科室人员紧张,他就提前到岗工作了,3岁的儿子还没熟悉这个“陌生的爸爸”,一家人再次分别。科室闭环管理期间,巨大的心理压力、饮食及休息极不规律,导致梁维忠咽炎频繁发作、血压升高,他没有告诉任何人,独自咬牙坚持,还主动要求留在科室闭环,让女同志们先回家休息。一个早晨,他突然感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电话咨询耳鼻喉科,考虑“突发性耳聋”,需要进一步检查并住院治疗。医生最尴尬的是身兼医生和患者两个身份,而梁维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住医生的身份,不影响科室运转。考虑到门诊部和住院部不能交叉,他“拒绝”了相关检查,“擅自”决定在科室治疗。为了在安全距离内听清患者的主诉,带着口罩、面屏的他不得不和患者“大呼小叫”,这也是引发咽炎的主要诱因。中午还有手术,查完房后声音嘶哑的他坐在电脑前边开医嘱、写病历,边输液,偷偷调快输液速度,想赶在中午前把液体输完……
“叮……”,清晨六点,深秋的太阳还在山后面偷懒,血液透析室值班电话已经一个一个打进来……
“护士,我们小区封控,说是非透析日不让出来,今天没法出来采核酸,明天没核酸能来透析吗?”
“护士,我的核酸结果还没出来,早上来不了,晚上回家不方便,麻烦你想办法给我排到下午!”
“护士,我们透析病人本来就经济压力大,每周采3次核酸,还要收钱,不报销,你们应该免费采样!”
“护士,我父亲气短的厉害,没时间采核酸,赶紧安排透析,出了事情你们要负责!”
魏荣荣,血液透析室护士,家属叫她“接电话的”、“传声筒”,其实是透析室的发言人,是患者与医护之间的桥梁。这里每天来来往往的病人很多,大部分病人的收治表面上看似与普通门诊接诊无异,实则程序繁杂。就透析排班而言,要根据疫情变化随时筛查出中高风险、非绿码透析患者;要向患者及家属不厌其烦解释医院疫情防控政策和科室管控措施,并为其联系透析室;平时常规的核酸检测、交通出行、检查检验、耗材运输、透析排班、手术操作、慢病医保等问题因疫情都变得异常复杂、艰难。疫情一严重,透析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凸显,患者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安排,很多流程无法按预想顺利实施。所有的怨言和指责首先会集中到透析室办公班身上,说好的“按文件办,照流程走”呢?魏荣荣来不及抱怨、伤心,她冷静下来,耐心的和患者、社区、疫情指挥部、医院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接不完的电话,患者找、家属找、医生找、护士长找...每天下班都拖着一副“病恹恹”的身体回家,嗓子疼的说不出话,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瞒着家人报喜不报忧。即使再苦再累,魏荣荣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日复一日的接电话,做着自己“传声筒”的工作,兑现“生命不息,透析不止”的诺言。
对于肾病科、血液透析室全体医护人员来说,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解决300多人的透析问题才是核心。“我是党员,我要发挥表率作用”、“我的心愿就是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重重困难,血透室的医务工作者奋勇争先,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着敬佑生命的最美篇章。压力就像骆驼身上的稻草,常人只见其日增一根,不知其何以致垮。从周一到周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甚至翌日凌晨3点,抗压是常规,坚守成为习惯,他们把负重前行做到了极致。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患者,更是陪伴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朋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为患者开辟生命线就是血液透析室坚守的意义。
没有被一根稻草压垮,这便是骆驼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