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 医保指定医院
0930-6212297
医院新闻

狭路变通途 莫叹世界殊

2022-04-14 17:57:59 71次 供稿:魏学全 李晓钟 编辑:柴秀礼 摄影:王莹 审核:
手机端浏览
字号:

  近日,肾病科联合超声二科成功开展一例超声引导下左腕部动静脉内瘘狭窄段球囊扩张术(PTA)。术后患者成功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实施血液透析治疗,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该患者1年前在省外某三甲医院行左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3月患者因AVF近吻合口狭窄无法使用内瘘透析,遂在我院行左腕部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术后成功使用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此次因AVF流量差1天入院。入院后评估发现内瘘近吻合口处狭窄,AVF流量已无法满足透析需求,若不及时解除狭窄,下一步可能就是AVF血栓形成甚至闭塞,手术风险、难度将明显增加。患者已行1次AVF重建,AVF长度已缩短,再次行重建术虽然也可以解决问题,但患者的血管通路长度将再次被减少。血管通路作为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应该尽可能去保护和延长。从长远来看,血管腔内成形术显然更符合患者利益。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病情,经过与超声二科讨论制定手术方案,做好各种应急预案。手术由耿铮子副主任医师给予全程超声引导,首先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由肾病科李晓钟主治医师主刀为该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左腕部动静脉内瘘狭窄段球囊扩张术。麻醉效果佳,患者全程无痛,术后即行血液透析治疗,AVF血流量佳,手术成功。

  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质量的不断提高,透析患者血管通路问题成为困扰透析医生及患者的一大难题。动静脉内瘘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向生之路”、“生命线”。然而,由于血液透析需要长期反复穿刺动静脉内瘘,容易导致血管内膜增生、瘢痕形成,造成动静脉内瘘狭窄,甚至造成血管闭塞,使动静脉内瘘彻底丧失了透析功能,堵塞了尿毒症患者的“向生之路”。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狭窄段切除术、动静脉内瘘重建和人造血管等,但这些方法或减少血管长度,或创伤大,或技术要求高,并不适合广泛开展。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就能很好的延长自体内瘘的使用寿命,优点是创伤小,可反复多次进行,能保持原内瘘血管解剖完整性,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期短,动静脉内瘘在手术当天就可以继续使用,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最好的选择。超声引导下PTA与DSA引导下相比,二者疗效相当,前者的场地要求低、操作时间短、费用低,可避免辐射及造影剂损伤,更适合临床大规模开展。但超声引导对操作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熟练操作超声机器,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技能,长期以来成为众多临床医生的阿克琉斯之踵。既往,肾病科曾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行若干例超声或DSA下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虽然解决了一时的临床难题,但是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科室仍然无法独立开展该技术,无法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实惠,陷入了“得鱼而失渔”的窘境。为此,在学科带头人魏学全带领下,肾病科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立足现实,根据科室“十四五规划”对血管通路亚学科的建设计划,成立血管通路小组,重点攻克疑难血管通路技术。在小组成员不懈努力下,我们的血管通路之路正拓宽延长、通向远方……

  肾病科首次成功独立开展超声引导下左腕部动静脉内瘘狭窄段球囊扩张术,标志着肾病科在血管通路的维护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填补了科室技术的空白,提升了科室的整体业务能力,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十四五规划”亚学科建设初见成效。同时,通过与超声二科在术前评估、术中引导、术后评估等方面的全程合作,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DT)建设积累了经验,更是为以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球囊扩张血管,狭路变通途,肾友应无恙,莫叹世界殊。

预约挂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