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暂的告别,心里的难过只有自己承受
对于马玉林来说,他根本没空看疫情的新闻,更何况是春晚。因为他要忙着会诊和救治临夏州第一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从大年三十下午接到通知,他就和呼吸科马宝义主任医师、中医科王小军主任医师组成专家组到临夏县医院传染病区会诊暂时代守在那里临夏州内第一例确诊患者,制定并优化治疗方案,忙到晚上回家倒头睡觉,一切平凡而又真实,这就是一个感染科医生面对疫情的一天。他所任职的临夏州人民医院,是真正意义上直接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是临夏州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州医院接管了满目疮痍、基础设施匮乏的甘光医院后,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只用了三天四夜就将定点收治医院改造项目所有工程按期收尾,并通过了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验收,临夏版“小汤山”顺利改造成功并投入运行。收治医院有了,问题也就来了,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投入进去,这时马玉林想也没想,一如当初,一如从医时的誓言,毅然决然地报了名,成了第一批进住临夏版“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从九八年兰州医学院本科毕业,到临夏州医院成为一名感染科医生,二十多年来他经历了非典、禽流感等一系列疫情的洗礼,从未退缩,从未止步。用一个感染科医生平凡的信念来践行当初学医时的誓言,没有歃血为誓,更没有豪言壮语。作为一个中年男人,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离别去定点收治医院的当天,看着年迈体弱的母亲和才七岁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想说的话很多,却只说了句“我要去医院住几天”,母亲的一句“我们等你”,让他强忍住泪水,转头离开。他怕那一刻潸然泪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有的压力和无奈只能自己承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迎着西北小城寒冷凛冽的风他出发了,此去或许一月,或许两月,或许……
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他和她都在医院
马玉林和爱人都在州医院上班,疫情爆发后,又都在一线,妻子是门诊部一名普通的导诊护士,疫情发生后承担了发热预检工作,说话见面的次数非常少,现在他又去了定点收治医院,也没办法过去看看妻子。小儿子只能交给农村的外婆,因为大家都害怕万一自己得病把家里人给害了,虽然平时都带有防护措施,但是在高风险的环境下战斗,谁也不敢保证不出状况,大家都做好了倒下的准备,而且都心照不宣。都说患难见真情,想来他们也是患难夫妻了,只是没想到今年他们一起披挂上阵,而且都是核心一线。像这样的情况在医院里并不少,说这些只是想呼吁一下,如果这次疫情,放过了人类,被医护人员击败,那么请社会善待医护人员,因为危难时,是我们在以命相搏,舍小家为大家!
三、被新冠患者相信和认可,才是最大的幸福和动力
废弃多年后用三天四夜时间匆匆改造的定点医院,毕竟有很多的不如意,例如取暖、睡觉、吃饭、喝水等,但在这些坚守的医生眼里,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如何治愈患者才是他们要攻克的难题。他们简单地做了基础的生活梳理,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可是问题也如约而至,两位确诊患者,年龄刚过二十,同为少数民族女性,文化水平不高,又长期在外打工奔波,被确诊新冠肺炎以后,受网络舆论及谣言影响,拒绝接受相关的医疗检查,不能很好配合医护完成医疗救治,在这样的状态下,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成了他们医护团队的首要任务。他们穿着三层防护服,带着防护眼罩和防护口罩,零距离守在患者身边,给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从病毒的根源讲到病情可控可治,治愈效果良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医护人员轮番的说教和疏导,看着他们穿着纸尿裤蒙着厚厚防护服的辛苦,终于感动了两位患者,相信了他们,而且还相互加了微信,成为了患难之交。医生最大的成就来自于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患者信任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水到渠成,因为医患本身就是一体的,只有医患联合起来,才能战胜新冠病毒这个恶魔。这些信任和理解成为了马玉林他们来一线工作最大幸福和动力,他们觉得不枉此行。
四、百姓苦,一线医护更苦,但在苦难中却活出了灼灼生辉的人性!
新型冠状病毒对所有人都易感,尤其是对体质较弱且自身患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感染后会病情较重,这一点几乎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医护人员才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你可能会说医护人员最懂防护,医院里有最好的防护措施,然而真实情况又是什么呢?防护物资非常紧缺,为了降低防护服的消耗,他们一穿就是八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小便用成人用纸尿裤解决,你可能不知道会是什么滋味?穿防护服就像蒸桑拿一样,你在路上可能看到人家穿熊一样的衣服给你发传单,而穿着防护服则比你所看到的更难受,可是在病毒面前,他们没有退缩!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大家都很清楚,但是接触传播都不清楚,如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打喷嚏、咳嗽的口沫把物体表面污染了,或者是手上有这些分泌物再摸其他东西,污染了这些东西表面,医护人员如果碰到这些物品,之后摸自己的眼口鼻,就会被感染,除此之外,病人的粪便也是会传染的。在疫情早期时,由于对新病毒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北京的专家就是被这样感染的,非常痛心!他们穿着这样的防护服,一次穿8个小时,还要跑来跑去进行各种操作。要是喝水就得脱掉防护服再喝,这也意味着这套防护服只能报废,因此,他们尽量让自己不喝水或者少喝水,来减少因喝水上厕所造成的防护服消耗;要是一不小心出汗了,在里面真会把脸和手泡肿的。这就是马玉林他们每天所经历和面对的,生理的,心理的,请放下你的偏见和误解认真体会一下。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临夏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马玉林他们真正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拼到最后只有抓紧时间治愈患者,就是想把别人的命救回来,恢复健康,就这么简单。我们渡过了非典,渡过了禽流感,渡过了那么多次的难关,相信只要大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这次也一定可以渡过。这时候也需要所有家乡的媒体记者,从更深的角度去宣传一些东西,让公众了解真正在一线拼搏的医护团队,想想在前线厮杀的白衣勇士和躺在床上生死挣扎的患者,了解他们的痛苦和艰辛,给公众传递一些信心,不要让恐慌多于疫情,要知道任何疾病都可防可控可治,哪怕短期内没特效药。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疫情能搞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何况我们强大繁荣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