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 医保指定医院
0930-6212297
医院新闻

医者仁心爱无边~~~深秋,一位医生的来信

2019-10-31 16:49:21 76次 供稿:宏斌 审核:党委办公室 配图:王玲 发布:信息科
手机端浏览
字号:


​您好,书记!

  看了您写的"九月的鸭梨"一文,既让我们看到了医院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让我对我们医院的未来有了盼头,心中至少有了对医生和医疗这个行业的诗和远方。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一味的去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我们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忘记了医生这个职业对我们的初心,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集体。您的文章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行业,认识自己所担负的时代责任。

  曾经简单的认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了。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接触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发现很多事情不是你自己认为的那样。你可能只想当一个与世无争的纯粹的医生,但是往往一个人的努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事物的发展往往偏离了预想的轨道。我尽自己努力、满腔热血的去完成毎一项科室工作,积极的参加每一次病人的抢救,认真的带教每一位年轻医生,可是总有很多事与愿违的结局。但是从医二十年,我一直在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次诊疗活动,真真诚诚的对待每一个病人。经常给自己提醒:每一次救治都是一次考试,你要用心尽力而为,只有自己努力了才不后悔,不能留下遗憾。或许时间久了,有了些许的麻木,但是为人医从未懈怠。世事的变迁,有必然和偶然,但很多偶然确是必然的结果。一位老主任曾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寓意每次发生的医疗事故都是偶然,只是某个人运气不好而已。我一直都不敢苟同。每次发生的那些医疗投诉和事故,固然有偶然性,但是我们自己认真的反思过吗?为什么常常就是那几个医生?为什么总是态度不好?为什么总是缺少沟通?为什么总是有做不到的地方?有太多的为什么。可事实是:我们从未认真的反思过自己的问题,把所有的问题和不满都推给了病人和社会,这合适和有用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某一次绝不会成为终结,而是成为了下一次恶果的开始。想想自己二十年从医,从未发生过家属投诉和医疗事故,也不是什么偶然,是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病人、每一个家属、每一次诊疗的必然。真应了那句: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你用心对待,患者、家属都会理解、包容你的一切,尤其是我们这个边远民族地区朴实的老百姓。有时候他们的朴实和善良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有些人有些事记忆犹新:去年年底在我科就诊的一个患儿,是临夏县麻泥寺沟的,出生后即出现青紫就诊,入院后诊断“先心病:肺动脉瓣狭窄。”住院几天病情一直危重,当时我和同组年轻医生一直认真和家属沟通,积极治疗,稳定患儿病情,几天后患儿病情终于好转,但心脏的问题我们医院又没办法解决,而家属又对治疗信心百倍。我们和家属积极沟通后,联系省妇幼心外科唐主任,转院治疗。本以为这样一切就结束了,但是事情却又有了变化,病人转院后的第二天,家属给我打电话说“省妇幼唐主任查房后建议以患儿目前情况,问题不是太严重,考虑待患儿长到8公斤以上择期手术,效果及预后会更好”,家属想听听我的意见。既然省级专家做了专业评估,我让家属遵从专家意见,就这样家属抱着孩子回家了。可是大概孩子从省妇幼出院的第三天,孩子突然出现青紫,家属抱到我们医院时孩子已经死亡了,虽经积极行复苏术仍未挽回孩子的生命。当时我自己心里很自责也很无奈,对于自己给出的建议反复的责问自己。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一周后孩子的爷爷来办出院手续,同组的年轻医生喊我让我出来一趟,说家属要找我。当时自己的内心很是忐忑不安,想着家属可能要找事吧,便怀着不安的心情出去见家属了。可是当我见到孩子爷爷的时候,朴实善良的老人首先向我道了一声民族的亲切问候,而后从身后拿出了一袋油香和一小袋面粉,说是给逝去孩子念经的,让我们尝尝,说我们在孩子的事情上尽心尽力了。那一刻,泪流满面。不知道是感动还是激动,还是对自己刚才龌龊的想法无地自容。医生往往很在意治疗的成就感,但那一刻你明明没有成功,可朴实无华的老百姓却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来给你成就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质朴的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回敬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服务于这些养我们的衣食父母,这又让我想起邓小平同志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其实,生于临夏,长于临夏,除了爱国,我也深情地爱着我的家乡和人民!也希望用自己的工作努力回报这一方热土。

  进医院二十年,慢慢的对这个集体,这个家庭,这些一起工作的同事产生了感情,可能和医院同事在一起的日子都比家里人要多了。对这个自己工作、生活、奋斗了半辈子的地方,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就像您文中说的那样:我们绝不能坐视让州医院变成一所没有管理的医院、没有文化的医院、没有灵魂的医院,医院不能倒下去,倒下去大家都死。我们绝不能对医院的现状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绝不能让自己奋斗一辈子的地方成为历史的弃儿,否则我们就真正成为了医院历史的罪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何况我们还在当打之年。

  对目前新生儿科的运行状况及管理问题也谈一下自己的浅薄认识。新生儿科从无到有,我一直都是创建者和见证者。从2009年儿科分出后独立建科,足足十年。从一无所有到现在达到同省地市级前列,我们都做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工作。从开始的医生四个人到现在的医生十人团队,更有了自己二十多人的专业护理团队,确实是兵强马壮了。层流净化病房、各种有创无创呼吸机、各式暖箱、辐射台、监护仪、测胆仪等等,应有尽有。可是这些繁荣的背后,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新生儿复苏成功率、危重儿抢救成功率、小早产儿存活率、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换血、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等等一系列需要体现专业软实力的地方却始终跟不上硬件的快速发展,很多设备和仪器只是买来了,却远远没有发挥它该发挥的作用。正如您所说:一流的设备,三流的技术。很多疾病明明我们自己可以努力一把,但是很多时候却莫名其妙地转院了。如果我们不放眼未来,不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不积极地去抢救危重病人,不去承担该承担的责任,那州医院新生儿科被其他兄弟医院超越只是时间问题。况且我们离兰州只有一小时车程,如果我们不积极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哪个兄弟医院还愿意把危重新生儿转到州医院,人家可能都直接和省级医院联系了,因为我们技不如人呀。我们现在就是要留住每一个来州医院新生儿科的危重病人,只有让这些病人活下去,才会有更多的危重儿转到州医院,我们才能真正从救治危重病人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其实很多时候家属在州医院本地治疗的意愿比我们都强,因为小早产儿的救治耗时长、费用高、过程繁琐,很多家属都缺乏到省级医院救治的经济基础和时间成本,所以我们有机会去做更多的救治和提高。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年轻医生和护士专业水平的培训,要积极联系他们到国内一流的教学医院去进行修、拿证,见识人家对危重病人救治时的专业和担当,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人文关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医学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来,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顶尖的设备,而应该是顶尖的专业知识。去年深圳妇幼保健院开学术会,参与制定"新生儿窒息复苏教程"的朱小瑜教授的一句话其实给了很明确的答案:呼吸机发展到三代、四代,其实你用好了一代二代就足够了。多么深刻的教诲!我们往往追逐了时尚而放弃了本源。在州级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的筹备建设中,我也积极参与了全程,包括各项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完善,中心人员的组成分析,设备需要的情况等等。省妇幼石静芸主任说的就很对,对地市级医院三级A等NICU建设中我们医院设备都能达到要求,只是人员培训和少数几个项目尚未开展。上次的州级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自评表是我和护士长依据实际情况评估的,自评85分,标准是80分以上合格。所以现在还是软实力的问题,我们要努力去做这些工作。还有目前科室对年轻医生的带教也不是很正规(可能是全院的问题),不是分组分专业按三级查房制度带教,而是随心而欲。有些年轻医生竟然是某一个主任一人带了三年,这在三甲教学医院是不可想象的。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三级查房制度定了,每个人都要去认真遵守,才能带出好的骨干医生,不能让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科室人员团结协作方面,我认为还是不能搞小团体,有事要放到桌面上讨论,不能搞利益小团体,大家要互相尊重和理解,互相协作才能使科室成为一家人。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工作大家才会心无旁骛,事半功倍。如果有机会,自己更想成为科室管理的参与者,只为州医院的发展尽心尽力。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对医院,对科室,对这个行业的粗浅认识,对与错,请您海涵。以病人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医院,我想必定会有良好的回报。

预约挂号
微信订阅号